English

着力解决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问题

1999-05-1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国经济要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必须着力解决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问题——这是不久前在京召开的“中国经济跨世纪的主题和难题理论讨论会”上人们关注的焦点。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科学出版社和珠江基金共同发起的这次讨论会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厉以宁、董辅(礻乃)、肖灼基、戴园晨、曹凤岐、魏杰、刘伟、樊纲、韩志国、宋宁、张维迎、范恒山、林志远等30余位首都经济学界知名专家出席了研讨会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资源配置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衡量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是否合理和有效的主要标志。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是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即从以计划和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转向以市场来配置资源,也就是说,改革必须解决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问题,通过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来改变传统体制下资源配置僵化、无效率的问题。从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现实来看,这种制度创新更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是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命题。科学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人们的认识水平也总是在不断提高的,因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也是没有止境的,尽善尽美的资源配置格局永远也不会出现。在经济中,总是要对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进行调整,即通常所说的资源重新配置和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发生着重大变化,而技术创新的加速又不断地对不同区域和不同领域的企业提出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对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解决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问题,那就不可能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企业就可能成为“小老树”而无法面对来自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

从改革的角度来看,制度创新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虽然这种制度创新是全方位的,即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创新,但最核心的是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这不仅是因为我国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需要进行资源配置机制的根本置换,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市场经济是以合理地配置权利、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为目的的效率性制度安排。要实现这样的改革目标,就必须有一个能够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和有效调节的创新机制。也就是说,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也是新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协调、有序和创新运行的重要保证。

专家们指出,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只有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改革我们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我们的经济体制才能够走向市场,资源配置的创新机制也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形成。

就我国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解决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问题应从哪里入手呢?对于这个问题,与会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关键在于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深化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

专家们指出,国有企业改革是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又在于产权改革。国有企业的最主要弊端,是产权关系不清晰,没有明确财产关系的企业制度与要求有明确产权边界的市场经济的不协调已经成为制约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公司中,不管由谁来代表国有资产,代表者仍然是代理人而不是终极委托人,由于这些代理人的收入与公司的利润毫无关系,他们无能力也不可能承担企业因经营不善而破产所导致的财产责任,因而一些人不会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与行为。除了企业的名称发生变化外,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与原来的国有企业并没有什么两样。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不能够改进企业的效率,相反,如果没有有效的内部与外部约束与激励措施,它反倒有可能损害企业的效率。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首要任务是重构所有权,然后才谈得上经营权的合理安排。

与会者还指出,我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易改的和好改的差不多都改了,留下来的都是制约新体制最终形成的“硬骨头”。这些“硬骨头”既弃不掉又绕不开,改革每向前推进一步,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和风险。有效克服与化解各类阻滞因素的关键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真正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